前往收藏列表

中國紋銀銀錠

上傳者: NIKKO發表日期: 2017-04-14
基本資料 主分類: 貨幣 副分類: 銀錠 世紀: 19 (西元後) 原產國: 中國
規格長: 2.2 cm 寬: 2.1 cm 高: 1.2 cm 重量: 24 公克 (g)
敘述
銀錠又稱做銀鋌,也就是俗稱的銀元寶,做為中國民間的交易貨幣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到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廢兩改元才逐漸失去其交易貨幣的地位。白銀影響中國歷史深遠,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放棄銀本位的國家,就連現在的許多中文詞彙,如:銀行,都可以看出銀子在中國經濟上獨特的地位。不過也許是近代戲劇的考據不夠確實,導致現代人對於古代銀錠有諸多地誤解。

現代的貨幣並非用其實際材料的價值決定其法定價值,比如說一元硬幣所用的金屬材料價值並不等於其法定價值,但是銀錠作為中國歷史上民間的主要交易貨幣靠的就是其本身貴金屬的價值。銀錠這個名詞可能會讓很多人以為銀錠是由政府鑄造統一規格的重量、成色的銀塊來作為交易貨幣,實際上古代中國民間的銀錠不過就是民間私自鑄造的銀塊,完全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只要是銀質金屬塊,就可以稱之為銀錠。在歷史上偶而會出現某些地區特別喜好某種形狀的鑄造方法,但是完全不影響其交易價值,因為其價值最終是根據其成色跟重量而定。上一趟酒家,管你是銀塊、銀條,就算是銀髮簪、銀戒指,只要是銀製品,通通可以拿來付帳。當時的掌櫃自然個個練就了一身好本領:拿到銀塊手指一搓、往櫃臺邊一敲就可以知道成色大概多少,手裡再一掂就可以知道重量。當然這成色重量免不了跟顧客爭執一番。如果酒菜叫了一兩銀,手邊卻只有五兩銀錠,那也無所謂,櫃臺裡的小斧頭一揮,將五兩銀錠斬下一塊,剩下的差額用銅錢擺平也就成了。人們身邊碎銀子多了,就在鎮上找個銀匠把銀子融成一大碇。過幾天買個東西,大挺銀錠找不開又被斬成幾小塊。這就是中國民間近千年以來的用銀習慣,號稱文明古國的中國竟有如此落後的貨幣制度,這在現代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

這枚銀錠上面有浪花般的波紋,顧名思義為紋銀。一開始這種波浪紋路乃是銀錠到達一定成色(約92%)以上在鑄造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也因為如此紋銀逐漸成為一種銀錠成色的代名詞。儘管有些銀匠會刻意用一些手法在一些成色略低的銀錠表面製造出紋路,比如說趁銀熔液逐漸凝固時稍微晃動,不過基本上並不會影響其交易價值,因為如同先前提到的,掌櫃們並不是靠這些花紋來辨認成色的。因為碎銀子每塊的成色都不盡相同,融成一大碇的成色更是混雜,民間交易時自然不會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怎樣外型的銀錠一定會有怎樣的成色,一律都以聽音辨色的方式來確認其成色。

這枚銀錠的重量不足一兩(古代一兩約37公克),上面還有一個囍字戳印,所以很明顯地這枚銀錠當初是拿來當作結婚禮金的碎銀子。如同先前所提到,由於民間的銀錠幾乎都是這樣不斷地鎔鎔鑄鑄,一般民間交易的小銀錠上面幾乎不會有人會去費那種工去打什麼戳記。大概只有大戶人家小孩的壓歲錢或是像這枚當作結婚禮金的銀錠才會打上「春」、「福」之類的祝賀性文字。剩下比較有可能會出現文字的銀錠一般都是大銀錠、繳稅時的納銀或是稀有的官銀才有可能打上戳記。中國銀錠的學問博大精深,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閱讀張惠信先生所著作的相關書籍,筆者可以說從小就是看著他的著作長大的。

介紹完了關於銀錠的粗淺歷史背景,其實筆者想要趁機談談目前市面上的古董銀錠。銀錠本身完全沒有所謂的防偽機制,再加上無論是官鑄民鑄,幾乎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而言,也因此要辨認一枚銀錠是否為老東西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以前還可以用成色、戳記的斷截面、背部氣孔的狀態抽絲剝繭來推斷,現在由於古董銀錠的價格遠高於銀價,偽造者不會吝於使用足色的白銀、訂製專用鋼戳等器材來偽造,甚至氣孔也越作越像。其實老銀錠本身是個存世量非常稀少的東西,要知道中國經過多年戰亂及貧困的年代,若家裡有一塊沒有什麼用處的銀子,幾乎都被賣去回收重鑄了。在筆者的記憶中,八零年代在台北牯嶺街的郵幣社偶爾還能看到一些稀有的官銀,在九零年代初期,幾乎是只要還能辨認出來是老銀塊的東西都被搶光了,更不要奢望上面有什麼戳記字樣了。近年來,神奇的是拍賣會充滿了源源不絕的銀錠,上面年份戳記樣樣齊,好像唯恐買家不知道那是什麼年代出產的。老實說,網路上很多拍賣會乃至於號稱博物館藏品的照片,筆者不敢一口斷定絕對是假貨,但是很多都是有問題的。以前還看過一些銀錠年代與銀匠戳記不相符的明顯偽作,現在出現的東西琳瑯滿目,幾乎不可能每個都做詳細的背景考究。筆者前往拍賣會檢視拍品的時候,都會順便看看當期拍賣的銀錠,不過往往看完都是令筆者滿頭問號。除非是九零年代以前就來源清楚的東西,不然近年出現的銀錠,筆者認為還是保守一點比較好。
關鍵字Silver Sycee 銀錠
留言
(大小: 0 位元)

處理中...

關於 |  條款 |  隱私 |  聯絡 |  幫助 |  語言:
頁面載入時間: 0.002 秒